top of page
觀音大士
觀音又稱為觀世音,是漢人信仰中頗受尊崇的神祇,原來屬於佛教。觀世音直譯為觀自在,傳說祂可以聽到世人的聲音,尋聲救苦,因此稱為觀世音。根據佛經的說法,觀音原來是阿彌陀的大兒子,可幻化成各種形象,奔走民間方便救苦救難;但是觀音信仰傳到中國之後,通常以妙善公主的故事出現,傳說妙善公主一心向佛,拒絕父親為她安排的婚事,父女關係大為緊張,後來她獻出自己的手眼救了父親。
漢人的觀音信仰始於漢代末年,不過宋朝以前,觀音的形象是男性,觀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。後來,由於信仰者眾多,觀音逐漸轉化為慈悲的女性形象,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象徵菩薩救度眾生的悲願,發展出妙善公主的傳說。此外,也有觀音為了更貼近受苦難的婦女,唯恐男女授受不親,讓婦女退避三舍,才會轉化成女身,方便救苦濟世的說法。
總而言之,觀音的女神形象比原始的男身更為鮮明。在中國,由於儒、釋、道三種學說互相滲透、吸收之故,民間發展出來的觀音形象越來越多,祂有時是南海觀音,具有千手千眼;有時是婦女最尊崇的送子觀音,宋朝之後,又出現了按照宋代仕女外型創作的魚籃觀音、白衣觀音形象。道教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、兒童,又能助人孕產,稱為慈航真人或慈航大士,不論是道教或佛教,觀音的香火都十分旺盛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