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道教
道教歷史
道教是唯一 一個中國本土宗教,起源於原始社會時中原人的祭祀等薩滿活動。道教是多神宗教,創造了一個擁有天、地、人的神靈系統,沿襲了中國人敬天地及奉祖先的習俗。
在春秋戰國期間百家爭鳴,哲學理論得以普及,其中以老子的道家學說「道德經」最有代表性,為道教的正式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。在東漢時期,由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,把老子奉為道祖「太上老君」,尊「道德經」為教義,主要宗旨是修煉自身追求自然之道、濟世救人。
道教在南北朝時期吸納眾多改革家和理論家,吸收大量佛教在天文、術數、醫學的理論,對道教進行改革。其後發展為擁有相對完整的經典、教律、科儀的宗教,亦被當時統治者認可。
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,因為老子姓「李」,與國姓相同,尊老子為唐氏先祖。得到李氏王朝的推崇和扶植,道教理論、藝術發展空前繁榮,在中國歷史上達到頂峰。
元朝時期政府開始對道教進行系統化管理,最終演變成兩大派別:全真與正一,延續至今。
明清時期,由於政治關係,道教主要在民間活動,道教思想得以普及,其文化深入社會與民情風俗結合。這種變化體現在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,以道教背景描述武林仙俠、修煉丹藥、歸隱山林、救世濟人等。道教與百姓的生活更加緊密結合。道教的儀式成為百姓的日常活動和文化習俗,流傳至今。
道教教義
「道」原意指人所走的路。路有許多種,有分岔的路,有四通八達的路,但只有沿著一個方向延伸的路,才被稱為「道」。因此,從它的原意引伸出規則、規矩等意義。例如,天體運行遵循一定的規律,這就是所謂「天道」。天道的含義在後世被延伸為宇宙和天地萬物遵循的法則。
道教以「道」為信仰中心。宇宙萬物以外有一個至高無上、獨立而永恆的真理和本源。老子在「道德經」將其稱之為「道」,形容它虛無寂靜、變化無窮、玄妙莫測。「道」無形無象,人既無法用視覺、聽覺、觸覺等官能去感知,也不能以用任何言語來描述。不過,「道」的玄妙之處在於它雖然虛無,卻能自然化育宇宙和天地萬物。老子在「道德經」裡把「道」這個體現稱之為「德」。「德」與「道」相輔相成。德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道。所以道教常以「道 德」聯稱,要求信徒「修道養德」,思想追求與道合一,言行力求合乎於德,道法自然。
道教修行
道教修行大致理解為練習調節身體、社群和宇宙三者之間的能量互動。道教注重身體的內在能量,認為透過靜坐修煉,可以提昇身體機能,以獲得健康長壽,促進精神與開啓智慧。
道教認為,身體的外部健康是由複雜的內部系統所決定的,在內部系統中,「氣」透過經絡分散開來,並且每一條經絡都與重要的器官或內臟相關: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腎。當氣在整個系統中流通暢順,所有器官都能相通,身體就自然健康。這種健康觀點是道家靜坐修行的基礎。
「氣」的應用也體現在武術和氣功的修煉。武術和氣功歷來都是師徒相傳。道教的武術講究以柔制剛、後發製人,充分體現了道教理論。其中太極拳和氣功已經逐漸成為日常健身活動。
道教徒堅信行善積德,造福社會,教育鼓勵世人發展正面的道德和價值觀。道教追求修心養性,不受外邪入侵。